文&声:翟起
本文未经允许你不得转载,一旦发现一律视为侵权
“在你不得不回去的时候,家就是必须要收留你的地方”——这是罗伯特.弗罗斯特在《小公务员之死》中对于“家”的描述。
比起心理学的理论大家,我一直都更钦佩那些文学创作者,因为他们总是能够借着笔下的人物塑造,入木三分的描述并解释人们的行为,不需要一语道破,却能直指人心。
罗伯特这段对于“家”的文字,就是如此诚恳又深切的道出了“家”的含义,不管你从哪里来,你现在住在哪里,哪里让你感到最舒适和自由,你把多少个地方称之为“家”?家就是那个无条件接纳你的地方。
不管你出生在哪里,长在哪里,在哪个房间长大,现在住在哪个房间,你是否会把一个地方、一个空间,认作是完全属于自己的,也许是你居住的房子、公寓,也可能是你的工作地,甚至是你的轿车或其他某个地方的一个私人角落?
小时候,父母的家就是我们的家,我们总是对于儿时的家寄与深深的“自我空间”的感情,即使现在已经不再住在那里,或者小时候的“家”已经被改建成为公共设施,但是每次经过那条街,总能勾起一些情绪,原先那个家的那栋楼可能不在了,但那个空间还是能让你有一种归属感。
这正是“自我空间感“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的重要意义: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,还可以构建我们、界定我们、帮助我们形成自我身份感——我属于这里,这是我们的空间,我在这里感到自由自在。如果有一段时间,我没有能够待在这里,那么当我回来时,这种依然属于我的空间感,仍然会点燃我的记忆。
家是一个多层的概念,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主要表达的是我们的一个深层动机:渴望有一个明确属于自己的空间。这个空间与我们相协调,随时欢迎我们的到来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。缺失了这个空间,我们就会焦虑、不安和紧张。就像一首老歌里面唱的城漂一族“我想有个家,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,在我疲倦的时候,我会想起它。”
家这个自我空间,就是这么的一个存在:有时犹如庇护所,确保我们舒适的生活,并隔离外界的雷电,有时又好似地球上某一个固定的参照点,形式千变万化,复杂多样,我们居住的房屋不一定就是让我们感到最自在的地方,每个人都有自己更加具象化的自我空间,它可以回应我们心中更为深刻和强烈的情感需求,带来身份感和安全感的满足。
特别被忙碌生活淹没的城市人,除了家,很多人都有另一个私密独处的自我空间——一个常去的咖啡馆,一个餐厅的固定座位,或者是工作地点,事实上,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公共场所,标注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,所以在公共空间我们也总是习惯于坐同一个位子,作为法律上的家之外的一个自我空间,在自己熟悉的咖啡馆专注思考,在固定餐厅的固定餐桌会见朋友,或者在自己的办公室心无杂念的完成一些工作,当这些固定位子被他人占了的话,就会感到不太舒服,这是自我空间被侵占的情绪反应。
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移动,速度越来越快,所以人们的自我空间,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建筑,而是无处不自的移动的空间,我们称之为汽车。经常听到朋友说,汽车是我最私密独处的个人空间。
……
更多内容,请移步《走进营销中的心理学》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品牌几何 » 「营销中的心理学」我想有个家——自我空间感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