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些生活场景:
(图片来源于unsplash)
其实都不是,背后的主要原因是,我们曾经进入了“冲动消费”模式。在购买时,整个过程太让人享受,以至于让人忽略了最终结果,几个星期后,当我们回头反思时,很多人便开始怀疑人生。于是天天喊着再买剁手,但最后还是没忍住,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,每个人都会有。
虽然“冲动消费”往往伴随着无尽的懊恼与悔恨,但这种行为也恰恰证明了,今天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正在快速升级,变得越来越高效、方便、轻松、受人喜爱。毕竟在判断依据如此充分的互联网时代,能够让一群理性人实现“冲动消费”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。
今天,我们的物资生活并不匮乏,但面对稀缺品时,我们内心与生存相关的“焦虑感”还是会被唤新,时间越有限,心里越缺什么,就会越想去买什么。比如,你饿着肚子逛超市,看到限时五折、三份起卖的烤鸡腿,会很开心地购买三份;你渴望一段爱情,但是在情人节并没有收到礼物,于是你就会花钱给自己买一份礼物,以此来获取一份好心情;而今天各大游戏厂商最赚钱的“吸金套路”就是“限时活动”,一些传说英雄、人物皮肤只要错过了就要再等几年,于是玩家们就会拼命消费,生怕错过就没了。
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“稀缺性冲动”。
在那一刻,不管需不需要,只要拥有了,就会很开心。在购买结束之后,刺激也就结束了,开心的事情又没有了,于是,我们又会继续寻求新的购买乐趣,周而复始。
很遗憾,现实往往是残酷的,在决策依据如此丰富的互联网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知道“冲动消费”要克制,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会剁手。因为这背后,不仅是心理学,同样包含了神经科学。
答案是:直觉。
一种是“无意识的快思考”,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直觉”。
这种模式很情绪化,非常依赖过往的经验,它可以迅速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,节省能量,让人很轻松,但它很容易上当,以为亲眼所见就是事情的全貌,经常会因为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。比如淘宝、京东上的虚假评论,如果你不仔细辨别,就很容易上当了。
另一种是“有意识的慢思考”。
这种模式是理性的、动作很慢,擅长逻辑分析,虽然不易出错,但让人很疲倦、很痛苦,所以很多人都厌恶这种模式。
在做消费决策时,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,由于“慢思考”很累,所以我们经常会选择走捷径,直接采纳“快思考”的判断结果,也就是直觉。而消费世界的商家们也会竭尽所能让你进入“快”模式,因为在“快”模式下,消费者买东西的决策速度会加快,不会有太多的疑惑,消费额度相对就会比较高。
比如,在一场抖音兴趣电商的直播过程中,主播的激情吆喝,各种不买就亏的利益刺激,指尖一点就可以下单的消费体验,一系列的好评案例、30秒限时优惠……在各种信息的高频次轰炸下,你没有太多时间去理性分析,于是,你的大脑进入“快思考”模式,凭借“直觉”去选择留下或者离开。留下的人大多都是有购买需求的,然后就开始沉浸在购物的愉悦之中。而此时,你的大脑也只会对钱包下达一个指令“买买买……”,直到钱包说“不行,再买下去,下半个月要吃土了”,这场狂欢才算告一段落。
答案肯定是否定的,几乎90%的人在抖音上都有后悔消费的经历,但不可否认的是,整个消费过程让人很开心,很满意。即使今天你很后悔,但如果让你重来一次,你可能依旧会买。
因为“快思考”的最大优点就是,让消费者很轻松。最后,越省心,越快乐,越想买。
(图片来源于unsplash)
当然,“冲动购买”背后的动因远不止以上这些,损失厌恶、补偿性消费、重获控制感、“从众”心理……这些因素都会对消费者的决策模式产生一定影响。要完全克服“冲动购物”是非常困难的,但在理解了其中的缘由之后,相信一定能让你每次花钱都尽可能不后悔,更好地享受体验经济下的消费乐趣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