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明确画像目标
在众多互联网公司的不懈努力下,今天的消费者数据已经足够庞大,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可数据只是营销的工具,工具是为了目标而服务的。所以在设计用户画像前,我们先要想清楚设计画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想通过用户画像解决什么问题?
有些品牌想提升产品的销售转化,有些想提升用户的产品认知、有些想升级品牌的服务体系,还有些想全方位提升。这些目标当然都可以实现,只是目标不同,画像的颗粒度也会不同,维护的成本也会不同。
所以,为了日后少走弯路,我们还是先把目标想清楚,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
02
根据目标,设计关键信息
如果你对画像目标有具体理解,那么这些思考都将成为画像设计的基础。比如,为了提升用户的产品认知,你认为“传播渠道”会是一个关键信息,于是你会去探索“用户都喜欢看哪些媒体平台?”;为了提升产品销量,你认为“价格”会是一个关键信息,于是你会去探索“用户一般购买什么价位的商品”……这些关键信息往往有很多,你可以将它们整理成一系列具体问题,然后用数据来寻找答案。
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参与提问的人越多越好,因为每个人看待同一个目标的角度是不同的,提问的人越多,观点就越多;观点越多,用户画像就越精准。
03
寻找数据,验证观点
提出了观点和问题,就要用数据来验证。通常情况下,用户画像的信息来源有三个渠道:
数据库,它会提供非常多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,可以是企业内部原始数据,比如,用户评论、用户行为数据等,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的数据报告,我们只筛选需要的信息;
用户调研,面对面访谈、线上线下问卷调研,定性或者定量都可以,样本量最好不要低于15份,否则就失去调研的意义了;
历史经验,也被称为“大师画法”,根据各方面的经验直接设计用户画像。在预算不足,时间不够的情况下,这个方法可以应急,但无法保证画像的颗粒度和准确率,全靠大师背书。
04
模拟用户画像
在B2B市场,我们客户数量有限,可以一个一个记录整理;但B2C的样本量很大,设计用户画像就不需要把所有用户的信息都一 一记录下来,整理成几百份样本,相反,我们要做的是把几百份核心用户信息归纳总结成几类核心用户。
伴随着时代的更迭,用户画像也历经升级焕新,从“1.0身份画像”时代,到“2.0标签画像”时代,目前正在向“3.0人设画像”时代进步。
用户类型:用1个核心属性来区分最重要的差异。
身份信息:年龄、性别、身份、职业、家庭结构、生活风格、社交关系、触媒习惯、RFM等。通过判断画像的生活方式,我们可以为品牌传播工作提供支持。
消费行为:售前、售中、售后的消费行为。比如,购买的品类、品牌、规格、浏览、加购、下单时间、收藏、首购、复购、商品偏好、售后评论等。
场景故事:讲述一段该画像角色与产品进行交互的故事。其中会包含“优先动力、成功因素、购买障碍、决策标准、购买流程”。目的就是尽可能精准呈现一个让用户满意购买的消费场景,以此来作为批量复制的标准。
核心语录:一句来自人物画像的经典语录,能够帮我们快速建立画像印象。
我们能做什么:我们如何帮助画像实现他们的目标?也是具体的营销策略,围绕营销4P或者7P的策略组合。
05
持续更新,保持迭代
为了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,你需要确保用户画像能够根据时间的推移得到改进。因此,及时更新外部市场的信息数据,以及相关事业部门的信息反馈,也是后续的重要工作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