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梯广告,点亮消费需求
三个原则,帮助你轻松决策
原则一
厘清目标,再做定夺
每一类媒介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局限,品牌的营销目的不同、受众不同,营销渠道自然也会不同。
电梯广告适合种草,但不适合转化,如果你急着销售产品,那可能找网红带货会更有效果。
一般而言,B2C的品牌会比较适合电梯广告,因为购买决策是个人行为,品牌只需传达几个核心信息点就可以建立认知;而B2B品牌大多为团体决策,决策流程复杂,每个决策环节的关注点也不一样,需要传播的信息也相对专业,绝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建立认知的,比如农业机械,工业设备,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等等。
今天有很多品牌都是B2B2C,有些内容是可以投电梯广告的,有些内容是不利于投放的,于是,很多营销人员就懵圈了,最后很容易打“混战”,白白浪费了营销资源;有些人甚至在方案提报的过程中就被领导无情挑战,让原本一个优质的方案打上了折扣。
所以,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,厘清目标,看清受众,执行起来自然也会游刃有余。
原则二
高频曝光,依赖预算
“如果鱼的记忆有7秒,那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有几秒?”
可能从主观态度上来讲,很多消费者连1秒都不想留给陌生品牌。那刚进入市场的新品牌该如何让消费者快速记住自己?
方法当然有很多,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“反复唠叨”, 通过反复播放广告,增加信息的曝光率,因为人们对于反复接触过的事物,往往会产生更积极的态度或评价,从而在做决策时更容易回想起该品牌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曝光效应”。
毫不夸张地说,电梯广告绝对是“曝光效应”的最佳运用场景,高频次,高流量,高聚焦,唯一的限制就是“预算”。
但这年头流量红利没了,品牌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,大部分企业的营销预算都卡得很紧,营销人更多要考虑“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”,把营销方案“精细化”。尽量做到根据细分受众的活动场域进行投放规划,比如,给学生的学习用品就聚焦投放居民区;给上班族的餐饮就聚焦投放写字楼;给商务人士的日用品就聚焦投放火车站、机场。
最终,效果、成本两头抓,让钱花得有道理。
原则三
要想记得清,内容必须精
虽然都是电梯广告,曝光频次也差不多,但很多品牌还是让人记不住,比如,最近电梯里有个关于AI的广告,信息很多,好像是……好吧,我实在是想不起来;相反,和它一起播放的“顿顿桶”我倒是记忆犹新,广告是由王一博代言的。
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类认知偏差中的“易于提取原则”——由于记忆结构对搜索过程的影响,我们在评估信息的重要性或频率时,会倾向于依赖容易提取或回忆的信息,而不是考虑其他更为客观或全面的信息。
简单来说就是,消费者喜欢好记、有共鸣的信息。
END